Concern about China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rticle in Chinese)

China Social Sciences Online

Jiang Hong
July 17, 2013

The following is an excerpt. To view the full article please visit the link below

【核心提示】国际治理创新中心在很多项目上与世界其他智库展开合作,并争取更多伙伴加入,以展开全球意义上的对话。国际治理创新中心关注的重点之一是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这也是我们倡议建立二十国集团的原因之一。

近日,本报记者就加拿大国际治理创新中心的研究运行特点、资金来源及与中国学界的联系等问题采访了该中心副总裁弗莱德·库茨(Fred Kuntz)。


  注重细微环节突出智库高端性

  《中国社会科学报》:国际治理创新中心如何组建和管理研究队伍?

  库茨:国际治理创新中心的研究都是从宏观的全球视角出发的,研究领域间存在相互交叉的部分,如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就一定会涉及环境与能源问题。中心有两名主任——多梅尼科·隆巴迪(Domenico Lombardi)和芬·汉普森(Fen Hampson),他们各负责管理两个研究主题,定期将相关研究项目汇报给副总裁。

  中心的研究团队根据项目制原则组建,两名主任根据项目需要寻找所涉及领域的相关专家,与其合作、组建研究团队,通常一个项目持续一到两年。中心现在有约50名员工,主要负责支持项目运行并协助专家进行工作。

  《中国社会科学报》:国际治理创新中心的研究特色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成就?

  库茨:每一个智库都是不同的,其资金来源、规模都不尽相同。大部分智库首要考虑的是当地受众,而国际治理创新中心的主要研究特色则是从全球性视角研究问题。尽管中心坐落于加拿大,且部分资金来自加拿大政府,但中心的研究重点并不限于加拿大的政策、外交。当然,我们希望加拿大政府认可我们的研究工作并能从中受益,但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影响加拿大政府的态度,而是在全球层面上发挥影响力。

  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及布鲁金斯学会相比,我们还很年轻,不敢说取得了多少成就。但我们为能够为二十国集团的成立提供智力基础感到自豪。另外,我们也向联合国全球可持续发展高级别小组提供支持。由我们的研究员特雷佛·芬德利(Trevor Findlay)撰写的关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报告于去年出版,长达300页,包含40条建议,引起了国际社会注意。中心拥有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产出,每年都会出版100多项研究成果,包括政策简报、论文、书籍等。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认为智库如何运作才能取得成功?怎样做才能发挥研究成果的影响力?

  库茨:运作一个成功的智库团队需要全方位的配合,而不仅是依靠研究人员在学术和政策研究上的努力。国际治理创新中心的成功运作依赖的是一个高效协作的团队,除了专业的科研人员外,智库还有高度专业的技术人员,以及优秀的公关人员。一些诸如网站维护、视频拍摄剪辑等在内的细微环节也要体现出智库的高端性。另外,智库还要善于与媒体建立良好的联系,这样有助于专家发出自己的声音。一个全能型的团队可以保证智库的研究不再是沉闷的学术报告,而是变得更具吸引力,这自然就增加了智库本身的影响力。

  目前,如何将产出转化为影响力,使研究成果受到关注并转化为全球政策是我们面对的关键问题。要做到影响大众并非易事,智库的理念不可能被每个人所接受。由于受众的教育背景及专业领域相差甚远,智库在推广其研究成果和理念时,应该是多层次、多形式的。例如,对于专家学者我们可以进行更为专业、高端的对话,而对于普通大众,还需通过传统媒体及社交媒体等途径以更易于大众理解的语言和形式进行交流。

  认真倾听亚太声音

  《中国社会科学报》:国际治理创新中心如何与世界其他研究机构进行合作?中心在哪些研究领域对中国予以关注?

  库茨:国际治理创新中心在很多项目上与世界其他智库展开合作,并争取更多伙伴加入,以展开全球意义上的对话。国际治理创新中心关注的重点之一是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这也是我们倡议建立二十国集团的原因之一。

  2003—2008年间,我们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与专家对话,研究在世界宏观经济协调中缺失了什么。尽管我们有八国集团,但八国集团完全是西方国家的俱乐部。我们认为,如果在全球主要经济体领导人的谈话中没有中国、巴西、印度、南非等国的参与,这种对话对于全球宏观经济协调来讲是欠缺的。

  目前我们正与其他一些研究机构展开关于亚太地区安全方面的项目合作。这一项目主要是由国际治理创新中心和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共同发起的,目前已经在新加坡成立了一个工作室,未来还将在首尔再建一个。但我们不仅要倾听新加坡和韩国的声音,更要倾听整个亚太地区的声音。因此,我们还将邀请中国学者参加我们的会议。

  最近,我们与香港金融研究中心及亚洲发展银行发起了关于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探讨,预计将出版十本系列报告。系列报告将分析国际货币体系从单一国际货币体系向多极国际货币体系的转变,以及人民币在转变中发挥的作用等问题。

  以事实和证据说话

  《中国社会科学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项目组主任詹姆斯·麦甘(James McGann)曾提出,任务、人力、资金以及信息对于当今的智库运作至关重要。您怎样看待这一观点?

  库茨:对于一个智库而言,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其研究的真实性。专家的数据研究和调研应反映真实的情况,诚实地提出现实可行的建议和补救措施等来解决问题,而不能因为某种利益需求而更改研究结果。以事实和证据说话的智库才是勇敢的、值得信赖的。

  麦甘提出的四点对智库的成功运作很重要。尤其是人才,这是智库的核心灵魂,因此智库需要进行很好的人力资源配置。智库中的研究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教育背景,同时还要具备极强的实践能力。将新老学者搭配好也十分关键,智库既要依赖资深专家的研究经验,也要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年轻一代的研究者在经验上也许不如老一代学者,但是他们有很多新的想法,这些想法能使智库保持活力。另外,吸收不同工作背景的人加入也会拓宽智库的研究视野。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怎样看待智库未来的研究模式?

  库茨:未来,智库的研究模式将发生较大转变,研究将建立在广泛合作的基础之上,具有更强的跨学科性。过去,研究机构中的学者常习惯于关起门来做学问,但这种旧的研究模式显然已经不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学者需要走出象牙塔,加强沟通与联系,跨越语言、地域及政治体系的障碍,打破心中的恐惧和戒备,促进相互了解,这种转变在未来是必要的。

  另外,与自然科学不同,人文社会科学很难达到绝对客观,对智库研究成果的评判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主体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我们只能尽自己所能追求公正、准确、包容,做到经常聆听他人的意见并不断进行自我审视。

  加拿大国际治理创新中心简介

  国际治理创新中心(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Governance Innovation) 于2001年7月在加拿大成立,是一所独立的非营利智库。中心原名为新经济研究所(New Economy Institute),后为突出中心以研究国际治理为己任于2002年改名。

  尽管相对年轻,但中心已发展成为国际治理方面的一个权威机构。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2012年全球智库排名,国际治理创新中心位列加拿大国内智库第2位、全球第41位。自2005年开始,中心研究项目迅速增多,出版及举办活动的步伐明显加快,发展势头稳健。2010年,中心更新其研究主题,并制定了2010—2015年的五年发展计划,将其研究领域重点划分为四大方面:全球经济研究、全球安全研究、环境与能源研究、全球发展研究。

  中心成立之初,获得了行动研究公司(RIM)联席首席执行官吉姆·贝尔斯利(Jim Balsillie)及迈克·拉扎里迪斯(Mike Lazaridis)资助的3000万美元,2003年加拿大政府又向中心资助3000万美元。

* * *

The opinions expressed in this article/multimedia are those of the author(s) and do not necessarily reflect the views of CIGI or its Board of Directors.